-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市域三面临海,海岸线长67.6公里,全市面积160平方公里,人口28万多人,下辖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经国务院批准,1988年9月石狮由镇升格为省辖县级市。石狮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全市旅外华侨和港澳台胞近30万人,祖籍石狮的台胞达30多万人。广大侨胞和港澳台胞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热心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几年来捐办教育、医疗卫生、乡村道路、以园等公益事业的资金达3亿多元。
石狮素以小商品市场著称于世,全市共有18条商业街道,8个专业商品市场,6座商业中心,个体工商户达9000多户。 1997年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70亿元。建市以来,石狮市场不断完善、不断扩大,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商贾、游客前来购物、观光。同时,60家联运站把石狮产品快捷地运送到全国20多个省市的1200多个石狮产品专柜、经销店,3000多名供销人员遍布大江南北,形成了庞大的营销网络。石狮市还通过每年举办海峡两岸纺织品博览会暨服装订货会,广邀台港地区及全国各地纺织服装企业参展,进一步提升了石狮作为服装及原辅材料集散地的影响力。全国各地的单位、企业纷纷到石狮设立办事处、贸易公司,形成了“全国跑石狮,石狮跑全国“的大流通态势。石狮还积极进入国际市场,设立了270个边贸点,把产品辐射到独联体、越南、缅甸等地。 1996年,还组织企业赴菲律宾、越南举办展销会,取得良好效果,在拓展国际市场上迈出可喜的一步。目前,石狮40%的服装及小商品出口外销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编辑]历史文化
石狮历史悠久。从石狮一带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石刀石斧等文物的考古中查明,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春秋战国时
期,古越人在这里繁衍生息、陆耕海渔。周代以后,有北方汉
人入迁。西晋末年永嘉之乱,中州兵燹而动荡不安,仕族衣冠
南渡入闽,定居石狮境内晋江流域的滨海平原,或从事农耕,
或从事近海捕捞,中原先进文化与古闽越文化交融发展。据《
西山杂志》记载,隋代,蚶江、永宁、石狮、祥芝等地,均有
中原移民南迁定居。永宁岑兜一带建有盐场,先民从事海盐生
产已成规模,石狮凤里庵前有从沿海通往泉州官路经过。石狮
宽仁一带人烟稠密。今宽仁凤里庵尚存清代竖立的石碑,碑文
记载,凤里庵始建于隋朝。庵前石雕狮子造型别致,与我国其
他地方隋代及唐初石狮子形态一致。据地方文史专家考据,因
当时人们常约定在庵前石狮子处碰头聚会,于是石狮便渐成地
名。《西方杂志》也记载,时有石狮子,外来商人在此贸易。
唐武德元年(618年)建州南安县,石狮境域隶属南安县。开
元六年(718年)后,石狮境域一直隶属晋江县。唐开元八年(
720年)航海家林銮在石湖兴建“渡头”(即码头,今称林銮渡,
市级文物),石狮海上交通运输已较发达,东北亚、东南亚的外
国商人开始经常到石狮进行贸易活动。海外贸易促进石狮造
船、丝麻、航海及与外贸有关行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传播,
也促进石狮文化的发展。
五代,王审知治闽,鼓励农桑、减轻徭役、兴修水利、倡导
文教。石狮一带社会秩序安定,经济发展,学风丕盛。五代诗
人“晋江两岸趁春风,耕破云山千万重”的诗句,为当时勤事
农耕的写照。今莲埭,即是当时围海造田之处。
两宋时期,石狮蓬勃发展。北宋元二年(1087年),泉州
设有福建市舶司,徽宗时又置来远驿,石湖、梅林、祥芝等港
成为海上交通贸易的港口,南宋前期,已与50多个国家,地区
发生贸易往来的关系。
南宋乾道年间(1165~1173年),王十朋知泉州太守,主持
修建晋江“七首塘”,石狮境内有龟湖塘、象畔塘(塘头塘)及
田塘(港塘)水利事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
的发展。
宋代,随着经济的发展,六胜塔(石湖塔)、关锁塔(姑嫂
塔)、玉兰桥相继建成。六胜塔,关锁塔为航海标志,对海上交
通贸易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玉兰桥,是蚶江、石狮通往州
府泉州的海上长桥,沟通经济交流也极为重要。
随着对外交通贸易的发展,宋代,石狮人已开始定居海外。
宋人谢履的《泉南歌》写道:“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
地臂;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日本、韩国、朝
鲜、流球、吕宋、印尼的苏门答腊、爪哇及印度的湄公河流域
有石狮聚居地。
宋代,石狮文化教育繁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
1200年)曾到祥芝开办书院,并题有“小山丛竹”摩崖石刻一方
(毁于文化大革命)。童年在蚶江石湖读书的梁克家于绍兴三
十年(1160年)中状元,官至右丞相,诗文著作甚多,主编福州
地方志书《三山志》。后厅村洪天锡于理宗宝庆二年(1266年)
中进士,官至华文阁直学士,端明殿大学士,著有《阳岩文
集》等多部著作。
元代,实行严酷的种族压迫。当地南人,政治地位居于蒙
古人、色目人之末,备受歧视,民族矛盾尖锐,民族抗争时有
发生。流传至今的中秋之夜烧砖头小塔的风俗,传为当时点火
抗元的信号。至今,石狮还有民谣谓:“点塔仔来造反,三户
杀一元(兵)。一夜杀完全,杀上京城坐金銮”。但海上交通贸
易却空前繁荣。至元十四年(1277年),即元军占领泉州的第二
年,泉州设市舶司,规定“商贾市舶物货,已经泉州抽分者,
诸处贸易止令输税”等方便海商贸易政策,颁布“官船官本商
贩”之法,扶助商人出海贸易,境内石湖、蚶江、梅林、祥芝
等港口,成为“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对外通商
贸易往来达100国家、地区的大港。石狮人出国经商,定居国外
者也增加。
明代,中国出现资本主义萌芽,石狮商业活动有了较大的
发展。石狮贸易市场从宽仁凤里庵一带向四周拓展。形成了九
街五围十一巷。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永宁建成卫城,“城
周八百七十五丈,基广一丈五尺,高二丈一尺”。有“二十万
人烟,官印百颗”。同时,祥芝“造为司城,周一百五十丈,
高二丈。”蚶江、龟湖等地也建有街道,形成贸易市场。明永
乐年间(1403~1425年),三宝太监郑和率大明舟师下西洋,曾
由泉州刺桐港启航,石狮渔民、船工及商人,或随郑和往西
洋,或沿其航线往西洋,经商华侨出国形成高潮。
明末,福建沿海连年灾荒,倭寇入侵,社会动荡。石狮沿海
一带首当其冲。永宁卫因遭倭寇侵袭,卫城被攻陷,20万人丁
几被杀绝。卫城居民纷纷逃往石狮避难,至今,留下“陷
城”、“洗街”之民俗纪念。天灾人祸,石狮灾民又纷纷徙流
东南亚国家。
清兵入闽后,清政府为消灭沿海抗清势力,隔绝与郑成功
在台湾建立的政权的联系,实行残酷的“禁海”、“迁界”政
策。石狮沿海居民田园厝宅被毁,被迫迁往“界内”,流离失
所,惨不忍睹。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清政府复归台湾后
方得复界。复界之后,祥芝、梅林、石湖、浦内、蚶江等海港
蹶而复振,外洋大船常泊碇于此。乾隆四十七年(1784年),清
政府准蚶江与台湾鹿港对渡,设置“海防官署”衙门。海外交
通贸易的发展,促进石狮经济的发展。石狮市区新华,宽仁、
五星、新湖四处均建有街道。石狮一带出现一种新的商业机构
───“行郊”。
清代,石狮人随军往台者尤多,特别是施琅重视台湾的开
发,石狮有大批居民迁移往台湾定居。
鸦片战争前后,石狮成为侵略者贩毒走私之据点。随着鸦片
而来的大量洋货的倾销,石狮传统农业、手工业产品受到冲
击,对外贸易停滞,手工业作坊倒闭,农村凋蔽。破产的农
民、手工业者被西方殖民主义拐骗当了华工───苦力(民间
称“卖猪仔”)。石狮又一次形成大规模出国潮。此时,石狮
侨乡已初步形成,侨汇收入成了侨眷属主要生活来源。
[编辑]旅游佳期
石狮临北回归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季风显著,雨水充沛。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唐代诗人包何的“连年不见雪,到处即行春”诗句,描绘了这里气候宜人的特点。最热的七、八月份,平均气温在28℃左右,最冷的一、二月份,平均气温在12℃左右,全年平均气温20℃~21℃。无霜期全年长达320多天,常年降雨量911~1233毫米。夏季多干旱,5~10月份常有台风。[编辑]餐饮美食
美食文化石狮多姿多彩的风味小吃,牵动着旅外侨胞的心,也吸引了众多的旅游观光客。“石湖红膏蟹,胜过高丽参”。其实,石狮的特色海味又何止红膏蟹,跳跳鱼、海蛎煎、炸带鱼、鱼丸、鱼卷等。有着百年悠久历史的义兴甜果、鸡卷、芋丸、烧肉粽、花生汤、面线糊.....其烹饪方式和特制风味游客拍案叫绝。
[编辑]购物消费
石狮的货品种类繁多,当地是“有街无处不经商”,热门的购物商场包括侨乡商业城、环球商场、华林广场以及汽车站附近商店和大仑街小商品市场等。小贴士:在石狮买东西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狠狠还价,无论是服装还是小商品,只要你是个还价高手,一定能淘到价廉物美的东西。 到石狮购物一定不要忘记“货比三家”的古训,这样才能避免吃亏。
-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