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浚县古称黎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
商代称黎。西周属邺、卫。春秋属晋。战国属魏。秦分属河内郡、邯郸郡、东郡。西汉高祖年间始置黎阳县,东汉、魏、晋沿袭。东晋永和七年置黎阳郡,辖黎阳县。东魏置黎州,延至隋。唐初置黎州总管府,辖四州八县。宋代置通利军,后改安利军、平川军、浚川军,政和五年升浚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称谓浚县至今。
浚县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特点是“六架山,三条河,大小三十二个坡,西有火龙岗,东有大沙窝”。平原面积占82%,丘陵面积占18%。地势中部略高,西、东部平缓,最高海拔231.8米。属暖温带半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3.7℃。境内河流总长435.5公里,分属黄河和海河两大流域。
浚县位于河南北部,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65公里,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县域面积1030平方公里,耕地93.4万亩,辖8镇2乡,489个行政村,总人口66.8万。浚县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鹤濮高速公路横贯县北,境内公路四通八达。
浚县有十个乡镇:城关镇,黎阳镇,王庄乡,屯子镇,善堂镇,白寺乡,小河镇,新镇镇,卫贤乡,钜桥镇。
浚县物阜源丰,阡陌生金。石灰岩,大理石,页岩,型砂,钙基膨润土等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开发前景广阔。卫河,淇河,共产主义渠流经县境,水资源丰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盛产小麦,玉米,大豆,花生,红枣,苹果、蔬菜、畜禽等, 自古就有“ 黎阳收,顾九州”之称。每年粮食产量在50万吨以上,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县,国家扶持产粮大县,国家级小麦原种生产基地县,全国优质蜂蜜产品基地县,全国秸秆羊示范县,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
浚县境内现有名胜古迹280余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省级保护单位24处。在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浚地名流辈出。春秋时的端木子贡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佼佼者,西汉时的贾护是《左氏春秋》的重要传人,唐初的王梵志开创了我国通俗诗话的先河,明代的王越“出将入相,文武全才”。大伾,浮丘两山平地突兀,景色宜人,文物古迹荟萃,摩崖题记遍布,有“登浮丘即朝东岳,攀大伾如游三壶”之称,被誉为“豫北平原第一胜迹”,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县城与两山紧依相连,“十里城池半入山”,具有城市山林特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编辑]历史文化
浚县古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会兴起并逐渐发展。清康熙年间,浚县古庙会已颇为兴盛。清末至民国年间延续不衰。新中国建立后,政府扬其利,抑其弊,扶持改造古庙会,使其在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更大作用。1952年和1954年,浚县人民政府曾两次发出发展物资交流大会的通知。1958年集市贸易被取消,古庙会一度衰落。1961年开始恢复,到1965年逐渐达到原有规模。“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庙会被视为“四旧”而加以限制。1976年初,浚县革命委员会发布通告,取缔浮丘山正月大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庙会得以恢复和发展。原有古庙会规模扩大,有些村庄起了新会。今全县每年有庙会257起,三天两头有会。浚县的古庙会不但多,而且规模大。浮丘山正月大会,会期半月有余,高峰日赶会人数达二十余万。[编辑]交通信息
交通现状 境内公路总里程498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44.6公里。有京珠国道主干线和国道107线穿过,省道2条全长34公里;县乡道全长464公里,桥梁33座1230延米。乡道晴雨通车,行政村全通汽车。西北部县界处有京广铁路9公里,并设有鹤壁车站。地方铁路汤台线过境内1公里。-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