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邓州地处豫鄂边陲,南扼荆襄,北达京郑,西倚秦岭,东邻新唐,素有“三省雄关”之称。全市辖28乡镇办事处,有古老的邓国演变而来,也是世界邓姓家族的发源地,邓州市简称“邓”,位于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接壤,邓州行政区目前是河南省重点扩权经济单列县级市,是省试点中等城市培育对象,也是未来河南省最西南的一座区域性中心城市。邓州市面积为2294 平方千米,人口160万人。邮政编码474150。市政府驻花洲街道办事处。
邓州市经济开发较早。战国时代"邓师铸剑"闻名于世,表明冶铁业较为发达。西汉元帝建昭年间(公元前38-34年),南阳太守召信臣于穰兴修六门碣、钳卢波灌溉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宋代,邓州置榷场,宋金互市,商业初具规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邓州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国民经济在曲折中发展前进。尤其近几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三增一稳"(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社会稳定)为目标,以改革、发展、创新为主旋律,团结带领全市人民紧紧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这条主线,强力实施农业强市、工业立市、财政富市、城镇带动、科教兴市五大战略,精心组织,狠抓落实,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50;地方财政收入2.12亿元,增长32.6%,增辐为8年来最高水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亿元,同比增长70%;农民人均纯收入3130元,同比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94元,同比增长14.8%;金融储蓄存款余额42亿元,净增8.2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40位。2006年主要目标是,全市完成生产总值145亿元,同比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2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35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 ,其中,城镇以上投资完成7.7亿元,同比增长9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00元,同比增长10%,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400元,同比增长9%。金融各项存款47.9亿元,比年初增10.2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食品加工、化工医药、棉纺服装、建材工业、烟草加工、造纸工业等六大工业体系,相继开发出了杏山牌水泥、久友牌面粉、先天下白酒等名牌产品,其中久友牌特精粉、特一粉于2002年被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命名为免检产品。工业经济已成为建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要支撑点。非公有制经济在创新中迅猛发展。坚持"放手、放开、放胆"原则,切实解决观念、政策、服务、环境、资金五个制约因素,通过设立综合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设立示范区,实行"三监督一保护"等十大举措和23项优惠政策,切实优化了发展环境。非公有制经济总量扩张,规模扩大,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呈现出跨越式发展态势。非公有制经济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增长点。邓州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做法,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肯定,原省委书记陈奎元亲笔批示,要求邓州经验在全省推广,原省长李克强、省人大主任任克礼、省委副书记王全书等领导亲临邓州视察非公有制经济工作。 近年来,邓州市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一个目标” (建设经济强市、 文化名市、 现代化中等城市),弘扬“一种精神” (负重拼搏、敢于创新、坚韧不拔、实干兴业的邓州精神),实施“三大战略”(工业立市、开放带动、人才兴邓),实现“五大突破” (工业经济、城镇建设、特色农业、项目建设、民营经济),走好“三条路子” (找准工业和农业结合点, 两篇文章一起做,围绕农业办工业, 实现工农互动发展,走农区工业化路子;找准城乡结合点, 城镇、农村两个轮子一起转,加速各种生产要素优化聚集,实现城乡互动发展,走城镇化路子;找准经济和生态结合点,经济、生态两大难题一起解,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实现经济生态互动发展,走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邓州崛起。2008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0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8亿元。08年来,邓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工业进程加快把发展工业经济作为建立现代化中等城市的重要支撑点,突出抓好企业改制,积极实施技术和管理创新,努力把工业经济做大、做强、做活。形成了六大工业体系:在软环境建设上,成立了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的非公有制经济综合服务大厅,并加强企业经营环境整治,严查"四乱"行为,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断优化,使邓州这片诱人的"沃土"成为外来客商发展的"乐土"和"热。
[编辑]历史文化
邓州市建置较早,历史悠久。出土文物表明,人类在此定居,距今至少有六千多年,文字记载也有四千多年。约公元前21世纪,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邓,始建邓国。公元前16世纪,邓为商朝诸侯国之一。周朝初期,邓为曼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灭邓,邓为楚地。公元前312年,归韩。公元前301年,秦伐韩,取穰,邓为秦地。公元前272年,秦置郡县,以穰为县,属南阳郡。汉承秦制,邓境内有穰、涅阳、山都、乐城、安众、朝阳、冠军等县。三国时期(220~265年),邓地归魏国。西晋时,邓地先后属义阳郡、新野郡辖。317年至420年,先后归于前、后赵国,前燕国,前、后秦国。南北朝时期先后属刘宋、北魏、北周、西魏辖。隋开皇三年(583年),置邓州,治穰。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阳郡为邓州。唐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治穰。唐乾元元年(758年),复为邓州。五代时,邓州依次隶属于梁、唐、晋、汉、周,先后置宣化军、威胜军、武胜军。北宋初,设武胜军,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间,复称邓州,统于京西南路。1141年,邓州归属金朝,属南京路。元朝时,邓州先后属襄阳府、南阳府。明清时,邓州属河南布政使司南阳府。中华民国2年(1913年),改邓州为邓县,属豫南道。民国3年(1914年),改属汝阳道。民国16年(1927年),直属河南省政府。民国22年(1933年),划归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36年(194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邓县。民国37年(1948年)元月,置邓北县。9月,置邓西县。民国38年(1949年)1月,撤销邓西县,辖区分别归邓北县、邓县。3月,邓县、邓北县合并为邓县,归属河南省南阳专区。1988年11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邓县,设立邓州市(县级),1994年7月起由地级南阳市代管。2004年省政府批准邓州市享有全部省辖市经济及社会管理权限,为经济单列市。[编辑]交通信息
近五年来,先后打通、新建了仲景路、文化北路、北京大道、穰城北路、湍滨大道、团结东路、教育南路、交通南路、人民西路、西一环路等10条主次干道,拓宽延伸改造了三贤路、穰城路、北环路、新华东路等,累计硬化道路总长已达105公里,面积达236万平方米,新修排水管网110公里,在市区形成了9纵7横道路网路骨架。-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