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宁陵县地处豫东平原,全县辖11乡4镇、365个行政村,总人口58万,总面积785.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8.4万亩。 陇海铁路以南地势平坦,海拔50米。大沙河、兆河两岸有沙丘分布。年平均气温14.2℃,年平均降水量647毫米。无霜期216天。国内生产总值133172万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371元。现有耕地68.38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红薯、大豆为主;主要中药材有白芍、生地。土特产有金顶谢花酥梨,具有皮薄胞甜多汗少渣的特点。白腊条、张弓酒、山羊板皮。宁陵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气候温和,资源丰富,拥有充足的地下水和动植物资源。盛产小麦、花生、棉花、张弓酒、皮毛皮革、香油、工艺纺织等农特产品,尤以张弓酒、香油、花生为最,素有“张香花”之美誉。金顶谢花酥梨、宁陵白蜡杆和花生称为“宁陵沙区三宝”。常年粮食作物稳定在2亿公斤以上,被国家确定为商品粮基地县。棉花种植面积25万亩,被国家确定为全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花生种植面积20万亩,位居全国油料百强县第38位。白蜡条(杆)种植面积 20万亩,年产白蜡杆1000万根,白蜡条1200万公斤,被授予“全国最大的白蜡条(杆)生产基地”,以白蜡条(杆)为原料的工艺家具获国家林业部第一届林产品博览会银奖。畜牧养殖业发展迅速,2001年全县肉禽蛋产量分别达到5.26万吨、1.58万吨。宁陵槐山羊板皮质地优良,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山羊板皮生产基地县,羊皮服装革获全国首届星火博览会金奖。 “宁陵金顶谢花酥梨”已有600多年栽培历史。它色泽金黄,皮薄、质脆,素有“果宗”、“蜜父”之称,是上好的药理和滋补果品。明孝宗年间曾被列为贡品。2001年底,全县已发展酥梨24万亩,年产酥梨2.5亿公斤,年产值达到2亿元。1998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惟一优质酥梨生产基地县,誉称“中国酥梨之乡”。宁陵温棚蔬菜享誉全国,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其中温室大棚2.7万座3.2万亩,辣椒、黄瓜、蕃茄、花菇、葡萄、乌塔菜等品种畅销全国,成为全省最大的反季节蔬菜基地县、黄瓜之乡。2001年,实现总产量5.1亿公斤,创产值3.06亿元。 宁陵工业发达,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已形成了酿造、食用油、皮革、化工、机械、面粉、果品加工等多元化的工业体系,以“东西南北中,好酒在张弓”享誉全国的张弓酒畅销祖国大江南北。
[编辑]历史文化
宁陵历史悠久,具有4000多年的文明史。夏、商、周时为葛伯国,系葛姓祖籍之源。春秋时称宁邑,战国时又名信陵,秦时谓宁陵城,公元前122年西汉武帝始置宁陵县。该县黄河故堤横穿东北部,地势稍高。
[编辑]交通信息
宁陵交通方便,基础设施齐全。陇海铁路、霍连高速公路、310国道、豫04公路横贯县境,东靠京九铁路,柳柘、宁黄公路纵穿南北,全县乡镇公路通达率为 100%,到2002年底全县村村通公路率将达100%。 境内公路总里程279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35.5公里,有国道310线穿过,全长25公里,省道1条,全长21公里,县乡道全长233公里。桥梁25座,674延米,乡公路晴雨畅通,311个行政村通汽车。北部有陇海铁路23公里县辖内设有三丈寺、宁陵县、孔集3个站。-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