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辛集市为石家庄市县域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6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7.3万人。拥有耕地105万亩,年产粮食48万吨,年产秸秆45万吨。饲料作物播种面积3170亩。近些年来,辛集市畜牧业迅猛发展,养殖规模和饲养管理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畜牧业已由原来的家庭副业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当中,最富有活力的支柱产业,由大农业第一主导特色产业提升为县域经济第一主导特色产业。畜牧业为全市农村经济的发展,为丰富城乡菜篮子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建成小康市做出了重要贡献,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重视指导下,在各乡镇、各部门大力配合下,在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11亿元,占大农业总产值(24亿元)的比重显著提高(46%),人均农民牧业纯收入达到1286元,实现了向畜牧业强市的跨越。
畜牧业各项生产指标持续增长 04年肉、蛋、奶产量达到8.76万吨、13.9万吨和2.73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0%、13%和130%。猪、牛、羊、禽存栏达到48万头、6.8万头、41万只、2527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1%、12%、4%和5%。全市拥有各类养殖小区28个,养殖专业村45个,养殖专业户5500户,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好势头。
良种覆盖率不断提高 先后引进了中国黑白花奶牛、新西兰黑白花奶牛、波尔山羊、无角道塞特等优良品种,引进了台系杜洛克、新英系大白、比利时长白、比利时皮特兰及比利时斯格配套系等十多个瘦肉型猪品种;海兰、京白、宝万斯、华星等蛋鸡配套系;使辛集市鸡、猪、牛、羊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9%、98%、90%、78% 。
奶牛发展异军突起,发展迅速 相继建成了六朗、倾井、南智邱、新垒头、新城、范家庄、张古庄等十七个奶牛小区,奶牛存栏达到1.3万头。
蛋鸡养殖实力雄厚蛋鸡生产是辛集市畜牧业的支柱产业,由90年代的310万只发展到现在的2527万只,从品种、技术、规模到防疫灭病都居全国前列。全市建有5个大型养鸡基地,28个养鸡专业村。禽蛋销往全国各地,年外销量达到10万吨,辛集禽蛋市场成为了华北地区较知名的禽蛋产品经销集散地。全市蛋鸡业基本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经营链条式服务体系。
养猪业稳步发展全市建有存栏千头以上的养猪场6个,良种猪繁育基地8个,形成了马兰、锚营、西城、仁慈、天宫营、留双营等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养猪小区和养猪基地,全市良种猪比重占到98%,2004年,全市优种猪出栏62万头。
[编辑]历史文化
辛集市原称束鹿县,历史悠久。据史籍和县志记载,夏、商属冀州地,周时属并州地,春秋属晋地,战国属赵地,秦时钜鹿郡地,但未设行政建制。西汉开始建县,时分为贳、(鼎阝)、安定、乐信、西梁五县,前四县均隶钜鹿郡,西梁县隶信都国。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二年),郡国大旱,蝗虫成灾,民多流亡。为安抚民心,改安定为安民县。此后,曾叫(枭阝)、安国县、鹿城县,隶属疆域时有其变。
唐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禄山反,曾作乱于此。天宝十五年初(公元755年),破安禄山。三月己亥,改饶阳之城鹿城为束鹿,以厌之。自唐更名以来,一直沿用到民国年间。
1944年县治(日伪)迁往辛集。
辛集:古镇辛集历史悠久。据《束鹿县志》记载,明时此地已名新集,后与彭家庄、李家庄、廉官店、王家庄合并,改“新”为“辛”。同治二年五月(公元1862年)修筑寨墙时,又将邻村高卜营圈入寨内,同治末年与辛集合并。辛集镇过去为全国一个重要的皮毛聚散地,早在明朝之际就享有盛名,有“直隶一集”之称。
辛集镇地处平原,地势平坦,西部略高于东部,早年滹沱河曾流经该镇北部,灌溉千顷良田,给人以舟楫之便。
辛集市各乡镇村名的来历大致有以下四个出处。
-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