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晋州市地处冀中平原腹地,西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50公里,面积615平方公里,人口50万。现设8个镇、2个乡、3个办事处、224个行政村。晋州市历史悠久,自公元2年置县至今已有两千余年,1991年撤县建市。浩翰史河,贤才辈出,唐代名相魏征、名代贤臣吕镗、清代经学家、著作家杨骅……
晋州市环境优越。石德铁路、石港高速公路(石家庄—黄骅港)、307国道横贯市区。市内地方公路每平方公里0.71公里,居省前列。电力充,有220KV变电站一座,110KV变电站三座,35KV变电站七座,电力总容量77300千伏安。通讯发达,市话总容量34276门,数字移动基站8个,提供快捷信息。近年来,晋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求是务实、大胆改革、锐意进取,各项事业飞速发展。先后荣获首批“小康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两基达标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市”、“全国绿化先进县”、乡镇企业全省“十强”县(市)和全国“二百强”县(市)等荣誉称号。1998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76020万元,财政收入达到1.51亿元,农村人均纯收入达到场3531元。
晋州市农业基础条件优越,全市耕地面积61.43万亩。农田水利设施齐全。发展全面。近年来,晋州市不断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强化大农业观念,因地制宜,按照“稳定粮棉、发展两翼(林果、畜牧)”的指导方针,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积极推进农业“增、转、化”进程。畜牧业面向市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走区域化布局之路,已建成5个蛋鸡基地,2个肉鸡基地,4个养猪基地,3个奶牛基地,特种养殖发展到鹿、驼鸟、肉鸽、蝎子、五指山猪等20多个品种。鸭梨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晋州市先后被国家、省、部命名或定点为粮食生产基地、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中国“鸭梨之乡”。
晋州市工业门类齐全,形成了以机械、化工、纺织、轻工、建材、食品、医药等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主导产品有轴承、刃具、钢球、阀门、电缆、化肥、农药、染料、氨基酸、棉纱、服装、地毯、家具、水泥等400余种。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遍布全市各村、镇的8246家乡镇企业已形成机械铸造、电缆、建材、服装、纺织、冶炼、化工、农副产品加式八大产业。其中晋州市纺织厂生产的长谊牌腈纶纱获省优产品和河北省消费者协会信得过产品,产口出口新加坡、日本、英国、香港等国空和地区。晋州市化肥厂生产的碳铵、甲醇为河北省免检产品。河北轴承厂生产的206、305、306、308、309轴承,晋州市阀门厂生产的“JS”阀门,铝箔厂生产的“倍丽牌”铝箔、翠玉集团的“翠玉牌”鸭梨被定为“河北名牌”产品。晋州市水泥厂通过国家质量认证。
[编辑]历史文化
晋州市有2500余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春秋初期 ,白狄在今晋州市十里铺村附近建小诸侯国--鼓国,子爵,都鼓聚(今十里铺村)。鼓聚有昔阳亭。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国大臣荀吴率军队伪装和齐国军队会盟,向鲜虞国(今正定县新城铺附近)借道,趁机包围了鼓国都城。一直围困三个月,鼓国人食竭力尽。晋军攻克鼓国,未杀一人,俘获鼓国国君鸢(革是),返回晋国,向宗庙献功之后,归晋国所辖。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鼓国背叛晋国重归鲜虞国。次年六月,晋国荀吴率军攻取东阳(今邢台市)派兵绕道带着兵器藏在昔阳门外,偷袭鼓国成功。又将鼓国国君鸢(革是)俘获,押回晋国;并派晋国大夫涉佗驻守鼓国。自此鼓国又归晋国。战国时期,晋州市境内设城邑下曲阳(今鼓城村附近)、昔阳(今十里铺村)。后燕国、齐国、赵国先后攻占过昔阳。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晋州市境属巨鹿郡(郡治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晋州市境置三县:下曲阳、临平、安乡。下曲阳县为都慰治,在今鼓城村附近。三县均属冀州刺只部巨鹿郡。西汉末年,刘秀两次攻占下曲阳县。新朝,王莽分巨鹿为合成郡,郡治在下曲阳,邳彤任卒正。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四月,刘秀在临平乡(今晋州市古城寨)派兵镇压农民起义军。后省临平、安乡二县,入下曲阳县。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在河北大地上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巾大起义。张角和其弟张梁、张宝等在广宗(今威县东)、下曲阳、巨鹿(今平乡县)等地率数十万农民起义军烧官府,杀官吏,劫聚邑。州郡县官吏逃亡,溃不成军。仅仅十多天时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六月,董卓率官军在下曲阳进攻农民起义军,被黄巾军打得大败。董早晨被撤,皇甫嵩就任镇压黄巾军的主帅。此时,张角病死。十月,张梁率黄巾军同官军在广宗决战,张梁英勇战死。农民军8万多人被官军杀。皇甫嵩和巨鹿郡太守郭典命官宫将农民起义军尸体集于下曲阳城南紫城(今东子城、西子城一带),封土为丘,名京观。
三国时期,统治阶级的混战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现曲阳一带深受其害。曹操平定河北,下曲阳属冀州刺史部巨鹿郡。
北朝北魏时期,下曲阳县改名曲阳县,属巨鹿郡。巨鹿郡治所由瘿陶(今宁晋县西南)移到曲阳县(今晋州市鼓城村附近)。这时,巨鹿郡辖曲阳高城(今蒿城市西南)、枭(今辛集市东南)三肥。
北朝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北齐大臣魏收奉命撰写《魏书》,至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完成,计130卷。为中国二十四史之一。其中的《释老志》为他首创,有重要史料价值。北齐时省曲阳县入高城县(今蒿城市),属巨鹿郡,郡治所仍在原曲阳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从高城县分置昔阳县,治所在原下曲阳县旧址东2.5公里处,即今日的晋州市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昔阳县改称鼓城县。
唐代初期,鼓城县一带战事不断。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农民起义实业界首领刘黑闼遣其弟刘十善和行台张君立率军一万,在鼓城县(今晋州市治所)袭击唐幽州总管李艺。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魏征(晋州市赵魏村人)领衔监修的《隋书》撰写完成,计85卷。叙事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代周建隋始,至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隋灭亡止,记载了隋朝38年的历史,对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作了较真实的揭露,对隋末农民起义的起因、经过及不可抗拒的威力也有较详记载。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至今仍有深刻社会意义。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65年),史思明军由鼓城县攻入博陵郡(今定州市)。唐大顺二年(公元892年)七月,李克用军征讨镇州(今正定县),大肆抢掠鼓城县。次年三月,李克用军渡滹沱河,攻克鼓城等用。
五代时,鼓城一带,战乱不止,经济凋蔽。契丹耶律德光军几次攻克鼓城等县。
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晋州,治所在鼓城县治(晋州市区),辖鼓城一县。窝阔台十年(公元1238年,撤晋州,置鼓城县,辖鼓城、安平饶阳、武强四县。忽必烈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六月,于鼓城县治复置晋州,辖县未变。元代,晋州经济有一定发展。但水灾、蝗灾、震灾交替发生,饥民遍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占据鼓城县魏氏庄、李氏庄、刘氏庄等地(今马坊营、吕家营、杨家营一带)。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省鼓城用劲入晋州。晋州辖安平、饶阳、武强三县。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王朱棣“靖难之师”和明军在晋州滹沱河两岸数次交战。百姓流离失所,幸存者十之二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明永乐年间数次移山西洪洞县民来充实晋州。后晋州经济渐次复苏。
清代,晋州战事、水、旱、地震、蝗虫等灾害时有发生,农民生活困苦。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晋州为直隶州,辖无极、蒿城二县;原辖安平、饶阳、武强归属深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晋州改为散州,属正定府,不辖县;无极、蒿城归属正定府。清人著作家楼底杨 骅、龙头苑世亨著作颇丰,时有威名。清末民初著作家东留章李翰如撰有文集28卷和民国《晋县志》、《晋县乡土志》,1916年获总统赠匾。
1913年,改晋州为晋县。1926年,中共晋县地方党组织建立,在其领导下,全县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人民富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中,晋县成为后方基地。晋县民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出动民工数万人次,朱德、彭真、聂荣臻、罗瑞卿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足迹,女英雄杨领梅烈士、革命先烈李显烈士、国民党爱国将领宋肯堂将军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曾生息、战斗于此,并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顺利完成土地改革,贫苦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3000多名晋县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经过全县人民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崭新的生活。1991年撤晋县设晋州市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诸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编辑]交通信息
晋州市交通便捷,地方公路四通八达,三纵六横,交错成网。全市设有晋州汽车站及晋州、马于两个火车站。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81公里,其中国道1条、省道1条、市道6条,乡村公路300多公里,在城区形成了新华路、魏征路、光明路、向阳路、东胜路等14条纵横交错的道路骨干框架,还开通了城乡和市内公交客运线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正在建设中的高标准龙鲁线、元陈线、衡井公路晋州段均贯穿全市,将使交通更加畅通。-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