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河北省古称易州,始建于隋开皇十六年,历经一千多年的沿革变迁,易州大地胜迹叠出,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易县地处京、津、保金三角地带,旅游、林果、畜牧、三类建材等资源优势是振兴易县经济的支柱产业。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成为易县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燕下都,清西陵,紫荆关,荆轲塔等古迹巧夺天工;狼山竞秀,云蒙叠翠,秀丽之姿尽山川之美;新开发的旅游景点燕国城,再现古燕都之风采;美不胜收的西陵龙湖和甲桂林的燕西湖,为游人提供了游乐、休息、垂钓的理想场所。依据资源优势,易县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依托资源、开放兴县”的发展战略,通过开发旅游搭桥引线,沟通信息,吸引八方有才从士,来易县一展宏图。
易县西部太行山区矿产资源极为丰富,初步探明的矿点达87处,有金、银、铜、铁、锰、花岗岩、玄武岩、麦饭石、石灰石、蛭石等27个品种,而膨润土、紫翠砚石、金红石则为本县特有的矿产资源,特别是河沙、石灰、石米等三类建材成为京、津、石、保等大中城市建设的货源地,在毛主席纪念堂、亚运村、京深高速公路建设中做出了贡献。1999年,为迎接建国50周年大庆典,我县的花岗岩将天安门广场装铺一新,被誉为“中华第一石”。
[编辑]历史文化
战国时就成为燕国的下都。隋开皇元年(公元581年)置易州,开皇十六年(公元597年)置易县,上属易州。五代时期属后晋。开运三年(公元946年)至 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属辽。
宋代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改属武遂郡,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复归辽,改属高阳军。金天会(公元1133年)十一年归属金。元代太祖八年(公元1213年)属顺天府。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由县升州,领涞水、广昌(今涞源)两县。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降州为县。抗日战争时期先后设易满徐县、定易涞县、易县、龙华县。1946年恢复易县。
现全县辖8镇469个行政村(含6个居委会),人口55.74万人,有汉、满、回、蒙等22个民族。清西陵驻地西陵镇为典型的满族聚居区;城内、西水冶、马家庄是典型的回族聚居村点,马家庄村回民占100%。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6.30亿元。
易县旅游资源丰富。神奇的大自然为易县创造了众多的秀丽河山,悠久的历史为易县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自然景观与文物古迹于县内星罗棋布。目前,仅国家、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57处,其中清西陵、燕下都、紫荆关、老子道德经幢4处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主要旅游景点有:清西陵、狼牙山、燕下都、荆轲塔、南湖、紫荆关、道德经幢、龙湖、洪崖山、云蒙山、满族风情村、战国文化城等。
除上述景观外,还有双塔庵的双塔、造型新颖的千佛宝塔、为燕太子丹而建的太子塔、云蒙叠翠的云蒙山、孔山望月等等。
[编辑]交通信息
易县虽属山区,但交通运输十分方便,铁路、公路齐备,京源铁路从北部穿过,高易铁路与京广铁路相连。公路四通八达,京广西线、津同、易保、易定、泥岭、良川等主要干线交汇于县城,乡村公路纵横交错。能源供应充裕,通过对小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已形成了既与国家大电网相连、又相对独立自成体系的供电网络。-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