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
炎陵介绍
-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炎陵县地处湘东南边界、井冈山西麓。面积2030平方公里,辖6镇9乡,人口17.6万人。炎陵县生态环境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境内青山绿水,风景秀丽,土地沃腴,物产丰庶,气候舒适,民风淳朴,是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投资置业的理想之地。炎陵县全境为八面山,万洋山及青台山环抱, 境内河溪纵横,峰峦叠翠,名山秀峰,异彩纷呈。千米以上的山峰有549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197座。恢宏磅礴者如团苍山、阳鹿山;挺拔峻逸者有金紫峰、鹫峰。此外还有罕见的高山平原、草甸和奇特的峭壁、溶洞。在湘赣和湘东南边界的古道上,由险要和隘口构成的关塞达20余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炎陵气候温暖,雨水丰沛,土壤沃腴,为动植物生息繁衍提供了有利条件。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有各类种子植物1500余种,蕨类植物20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0余种;特有的地形、地貌,优越的生态环境,众多的自然与人文景观,造就了炎陵县得天独厚的山地、水电、矿产、药材和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主要金属矿产有钨、金、锑、稀土,非金属矿产有萤石、钾长石、高岭土、石灰石、花岗石、石英、辉绿岩等。现已开采的有钨、金、稀土、萤石、花岗石、辉绿岩等。炎陵县药材资源丰富,久负盛名。县内有植、动物中草药1310种,蕴藏量8000吨。20世纪初叶,在炎帝安息之地,他的后裔又一次光大了中华民族精神。1918年,何孟雄、郭春涛、孟湘鉴、段楠、贾纡青、李却非等十几名炎陵青年,走出大山,到北大求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他们大部分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或参加“五四”运动,或赴法勤工俭学,或从事工人运动。其中何孟雄夫妇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是中共最早的党员和创始人之一;孟湘鉴后来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一。北伐战争前后,在衡阳三师和长沙甲级工业学校求学的刘寅生、黎育教、戴奇、周里、张平化以及张经武、廖海光、廖纲绍等一大批热血青年又先后投身革命,有的参加了北伐战争,有的回乡组织农运、建立中共地下组织,为后来井冈山革命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蓄积了力量,准备了条件。
全县山地面积25万公颂,其中林地17万公顷,人均近1公顷,是湖南省的重点林区之一。以松杉为主的活立木蓄积量640万立方米;楠竹1.2万公顷,蓄积量3100万根。实行限额采伐后,每年可供商品木材8万立方米,楠竹200万根。主要林副产品有竹笋、松脂、山苍籽、桐油、茶油等。以优质竹、木为原料,已开发家具、竹地板等产品。此外,尚有细木工板、活性炭、铁炭、根雕、盆景等综合利用产品。其中竹、笋已形成产业。
境内河流总长782公里,年平均径流深1049.2毫米。较大的落差和充足的水源,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三大水系水能储量达32万KW,可开发储量24万KW,现已开发装机10万KW,年发电量历地5亿Kwh以上。
水电的开发,带动了高电耗工业的发展。主要工业产品有铁合金、玻璃纤维、电石、溶解乙炔气、稀土金属冶炼、电窑瓷、纺织、硬质合金。
主要金属矿产有钨、金、锑、稀土,非金属矿产有萤石、钾长石、高岭土、石灰石、花岗石、石英、辉绿岩等。其中离子吸附型稀土储量(金属)400万吨,并具有含量高、配分好、易采、易冶等特点;辉绿岩储量20万立方米以上。现已开采的有钨、金、稀土、萤石、花岗石、辉绿岩等。
炎陵县药材资源丰富,久负盛名。县内有植、动物中草药1310种,蕴藏量8000吨。其中,野生中草药植物隶属264科、665属、1199种,占全省药用植物种类的46.12%,属全国重点药物品种166种,药用新中草药30余种。除野生资源外,尚有人工种养药材7类、44种,常年栽培面积2万亩。最高年份收购量达114种、390吨。
炎陵县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不乏奇、绝、古、名。斑斓的文化,英雄的业绩,壮丽的河山,在这里交相辉映,
主体资源炎帝陵,其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是无可替代的。炎帝精神及其文化形象,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游客来到炎帝陵,既可观光游览,又可谒陵祭祖,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爱国主义教育。
国家森林公园桃源洞面积80平方公里,是以原始自然生态和多种生物资源为主体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观光、休闲、疗养、科考等功能。环境质量之好,舒适度之高,实属罕见。园内已开发甲水、楠木溪、桃花溪、镜花溪、平坑、田心里等景区,修建游道20公里,建有宾馆、山庄3处,床位200余个。地处县城的湘山公园,面积6平方公里,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环境优美,人文景点密集,是建设多功能旅游活动中心和服务中心的理想之地。
[编辑]历史文化
炎陵县原名酃县。因华夏始人炎帝葬于此,1994年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地处湖南省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西麓。东与江西(宁冈、井冈山、遂川)交界。全县总面积2030.24平方公里,人口196652人,其中农业人口147964人,非农业人员48688人。县辖15个乡镇。2001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8.91亿元。炎陵县建县于嘉定4年(公元1211年),原名酃县。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坐落在县城之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为纪念这位华夏文明的伟大先祖,1994年4月5日,酃县更名为炎陵县。炎陵县也是作为毛泽东、朱德等伟人进行过诸多首创性实践活动的革命根据地,与这些活动相关连的历史遗存是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现已对游客开放的有“中国工农红军在炎陵县革命活动纪念馆”、“名人园”、“接龙桥战斗遗址”、“叶家祠”、“周南学校”、“上洞红军医院”以及“江家试馆(红军标语)”等。“朱毛红军会师纪念碑”和“红军标语博物馆”正在筹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