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衡东县位于湖南东部偏南,1966年从衡山县析出新置,坐落于湘江中游的衡阳盆地和醴攸盆地之间,东临攸县,西接衡山,南濒衡南,北连株洲,地广物丰,山水含情,有“鱼米之乡”之美誉。县域面积为192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50万亩,总人口67万(农业人口58.41万),辖13镇11乡,561个村,25个居委会。地形以丘陵为主, 属亚热带季风温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7.7℃,雨量丰沛。2004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44.5亿元,县级地方财政收入11363万元。 2005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达49.85亿元,县级地方财政收入20234万元衡东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使衡东地大物博,桃李满园。地面上,千山竞秀,万类峥嵘;地底下,物产丰富,土地生金,现已探明的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钨锰、铀、钴、镍、煤、瓷泥、萤石、石英石、重晶石等30余种,同时,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皮影戏之乡”、“花鼓戏之乡”、“剪纸之乡”、“龙舟之乡”、“龙狮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的盛誉。
[编辑]历史文化
衡东县,1966年分拆衡山县东部置县,也可以理解为位于衡山以东。据已出土的古文化遗址表明,衡东地域早在55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晚期,就有先民在湘江、米水沿岸栖息定居,开创了古代灿烂的农耕文化。
至公元前15世纪的商朝中叶,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衡东地域由新石器时代步入青铜器时期。至战国中期,随着楚文化的南移,进入铁器时期。
明朝中叶,衡东文化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先后创办了多家书院。元、清两代曾出过状元何克明、彭浚,探花谭鑫振等。战国中期楚悼王时期(公元前401至前380年),衡东地属楚国版图。
公元前201年秦统一中国,衡东地域始有建制沿革。自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至1966年属衡山县。
1966年1月18日,经国务院160次常务会议决定,析衡山县湘江以东行政区域设置衡东县,以其境位于衡山之东而得名,隶属衡阳专区。
1984年衡阳地、市合并后,衡东隶属衡阳市。
[编辑]交通信息
衡东交通便利。京广铁路从西部纵贯而过,全长59.7公里,设有衡山等5个火车站;1843线、1820线、1815线三条省道与300多条县乡公路联为一体, 密集如网,出入通达;京珠高速公路横贯4镇2乡62.5公里,并在新塘、大浦各设一个互通口,并接长株潭,南联粤港澳,内引外连,是为对外“窗口”;洣水四季通航,湘江可行驶千吨级船舶。-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