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新邵县,创建于1952年,由原新化县、邵阳县各析部分组成,并取两县首字以命名。初属邵阳专区,1977年10月改属涟源地区,1983年归属邵阳市。现辖11镇4乡,651个行政村,28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73.9万人,有汉、回、苗、满、土家、侗、布依、壮、白、水、维吾尔、傈僳、彝、瑶、藏、黎、布朗、傣、高山等19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99%。新邵位于湘中邵阳盆地与新涟盆地之间。东北靠涟源市,东南临邵东县,南抵邵阳市、邵阳县,西接隆回县,北连新化县、冷水江市。境内寸石镇花桥村为湖南省地理中心。全县总面积176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2.18万亩,其中水田31.56万亩,素有“六山半水二分田,分半道路加庄园”之称。
新邵山川毓秀,人杰地灵。佛教圣地“白云岩”历史悠久;“赛双清公园”与邵阳市“双清亭”遥相媲美;龙山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白水洞”享誉省内外;“岳平云顶”、“白云樵隐”、“石门献翠”等风光早被列入宝庆十二景;大名禅院、文仙观等12处历史文物令人留连忘返。毛泽东主席的老师张干,当代著名作家谢冰莹,原湖南省《大公报》总编辑李抱一,抗日英雄、原国民党第39集团军军长廖耀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原副部长肖贞堂,湖南省军分区副司令员黄明开均出生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上。
[编辑]历史文化
新邵名县,始于公元1952年,因系新化和邵阳县地析置,故取两县县名的首字命名。县境春秋战国时属楚国。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灭楚,初设楚郡,后置长沙郡,县境属之。
汉高祖五年(202)置长沙国,领13县,县境分属昭陵县和益阳县。汉平帝元始五年(5)析昭陵县置昭阳候国,分属昭陵县、昭阳候国、益阳县。
东汉,分属昭陵县、昭阳县、益阳县。
三国初属蜀,后属吴。吴孙皓宝鼎元年(226)置高平县,县境分属昭陵、昭阳、高平县。
晋武帝以父讳昭,改昭为郡,太康元年(280)改高平曰南高平,后又复称高平。县境分属邵陵县、邵阳县、高平县。
南朝陈,邵陵、高平两县并入邵阳县,县境属邵阳县。
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7)萧铣占邵阳。置建州,并复邵陵县。县境分属邵阳、邵陵县。
唐高祖武德四年(621)改建州为南梁州,七年,又将邵陵并入邵阳,太宗贞观十年(636)更南梁州为邵州,领邵阳、武冈二县,县境太部属邵阳县,小部为梅山峒地。
五代后晋高祖天福年间(936-941)楚文昭王马希范改邵阳县为敏政县,后汉高祖天福十二年(947),楚废王马希广复称邵阳县,县境大部属邵阳县,西北部为梅山峒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0月13日,成立邵阳县人民政府;10月21日,成立新化县人民政府。随之,县境分属于邵阳县和新化县的区人民政府相继建立。
1951年11月19日,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邵阳县人民政府新邵办事处,办事处行使县级政府职权。1952年3月12日,湖南省人民政府(52)府民行创字第006号令:奉中南军政委员会2月24日电转中央政务院2月16日电令,批准设立新邵县。4月1日,撤邵阳县人民政府新办事处,成立新邵县人民政府,属邵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县治设酿溪。
1977年10月,划属涟源地区(1982年12月改名娄底地区)。
1983年8月改属邵阳市,至今未变。
[编辑]交通信息
区域优势明显,交通便利。新邵县位于湖南中部,地处邵阳市、娄底市、冷水江市城市交叉辐射的金三角地带。新邵离邵阳市区8公里,邵阳市宽60米的蔡锷路直通县城。207国道穿过县城直达娄底市。1826省道经过沿途3个乡镇,直通冷水江市。-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