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临川是抚州市委、市政府的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临川历史悠久,文化昌盛。她地处闽粤要冲,山岳炳灵,河港纵横,田地肥美,人民殷富,教育兴旺,英才辈出,素有江右名郡之称。临川位于江西东部抚河中游,东与金溪、东乡毗邻;西倚崇仁、丰城;南濒南城、宜黄;北与进贤接壤。地形狭长,东西宽48.2公里,南北长69.8公里,总面积2121平方公里,其城区面积25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抱,中间多为盆地。境内有临(宜黄河)、汝(抚河)二水并流。
气候上,临川属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年平均气温17.5摄氏度,一年中七、八两个月最热,平均气温达29.5摄氏度;一、二月份最冷,平均气温5.2摄氏度。年平均日照总时数为1775小时,年平均无霜期270天,年降雨量1500-2000毫米。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临川成为一个适宜人类生产、生活的好地方。1981年在城西北发掘出的新石器时代遣址,说明远在五、六千年前,临川人民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开创着人类文明。
临川建县始于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因境内有临汝二水,遂名临汝县。其后历代行政区划变更频繁,名称不一。解放初期曾由临川县析出抚州市,1987年国务院批准临川县、抚州市合并为临川市,1995年5月正式合并,2000年10月改市设区,从此开创了临川发展的新纪元。
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旅游资源丰富,是临川又一特色。有新石器时代和殷商时代遗址,有书圣王曦之的洗墨池,有江南名刹正觉寺,还有规模宏伟名列全国第三的天主教堂,金山寺大雄宝殿是江西省最大的佛教和朝拜圣殿。已有800多年历史的文昌桥在桥梁建筑史上具有相当价值,“王祥卧冰”求鲤为母治病被后人修建孝义桥以彰其孝行。苏东坡誉之为天下七大温泉之一的青莲山温泉,已被辟为疗养休闲的三星级宾馆。特别是八十年代以后,先后兴建和修茸了王安石纪念馆、玉茗堂影剧院、汤若士陵园、汤显祖纪念馆等人文景观,这些名胜使临川更显现了“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特色,吸引了许多中外学者、各地游客来此瞻仰、游览。
[编辑]历史文化
东汉和帝永元八年(公元96年),置临汝县,即现在的临川县。公元237年,建临川郡,郡治设在临汝县。隋文帝开元九年(公元589年)灭陈,实现全国统一,废郡扩州,平陈总管扬武通奉命安抚临川郡一带,将临川郡改为抚州。
纵观历史,古临川治属相当于现在抚州市的绝大部分,并囊括了庐陵、豫章、瓯闽部分。东连吴越,西接潇湘,南控闽粤,北襟江湖,横跨吴、越、楚三地,为古代通往闽粤沿海地区的要冲。这里,地气殊异,山川炳灵,林奇谷秀,水绕川环。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江山形胜而人稠勤富,交通便利而商贾常行。荆楚、吴越文化交汇于此,中原、闽粤文化滋润其中。秀美的风光,发达的农业,悠久的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优越的地理位置,孕育出灿烂的“临川文化”。
魏晋以来,特别是两宋以后,临川古郡,抚河两岸,名人辈出,文事昌盛,素有“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的誉称。
“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是唐初四杰之一的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对临川赞美的千古绝唱。
[编辑]餐饮美食
粉丝:抚州人有吃粉的癖好,经过历代的发展,现在有许多中做法,常见的有餐馆的泡粉,炒粉,家中常见的吃法有鱼头煮粉,凉拌粉。西瓜:本地还盛产西瓜,夏天西瓜的消费量蔚为可观。由于水资源丰富,吃鱼也成了本地饮食的重要部分。
菜梗:腌菜是本地农村一种重要的饮食习惯,品种众多,临川菜梗更是同抚州泡粉一样成为本地人的骄傲。
-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