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地理位置:通辽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处北纬42°15′-45°41′、东经119°15′-123°43′之间,总面积59535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18公里,东西宽约370公里。东靠吉林省、西接赤峰市、南依辽宁省、西北和北边分别与锡林郭勒盟、兴安盟为邻,属东北和华北地区的交汇处。地形地貌:通辽市地处松辽平原西端,属于蒙古高原递降到低山丘陵和倾斜冲击平原地带。北部山区属大兴安岭余脉,面积19349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2.5%,海拔高度1000-1400米。中部属西辽河、新开河、教来河冲击平原,面积1250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21.0%,平原区由西向东逐渐倾斜,海拔由320米降到90米。南部和西部属于辽西山区的边缘地带,由浅山、丘陵、沟壑、沙沼构成,面积27684平方公里,占46.5%,海拔400-600米。全市境内较大的山有罕山、阿其玛山,老道山和青龙山。
气候特征:通辽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短促温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年降雨量350-450毫米。风能丰富、风能有效时数(3-20米/秒)为5000至6000小时。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为100至150瓦/平方米。
人口: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9.10万人。年出生人口3.39万人,出生率为10.96‰,年死亡人口1.75万人,死亡率为5.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9‰,比上年低0.6个千分点,城镇人口102.81万人,占33.3%,乡村人口206.29万人,占66.7%。按户籍人口分组,农业人口199.71万人,非农业人口112.80万人;蒙古族人口143.90万人,占46.0%;男性人口159.24万人,女性人口153.2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蒙古族人口数量不仅是全自治区,而且也是全国最多的一个城市。)
[编辑]历史文化
通辽市的前身是哲里木盟(哲里木:蒙古语意为地区之间议和集会的意思),始建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哲里木盟是蒙古族的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璀璨的红山文化和富河文化的发祥地。早在五千年前科尔沁(科尔沁:是锐利、敏捷之意,又意带弓箭的人们)草原就开始有人类生息。哲里木盟土地上第一代居民是东胡族和山戌族。秦王朝统一中国后,哲里木盟的中南部地区属辽东郡与辽西郡管辖。唐朝初年,形成部落联盟,受唐朝控制。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哲里木盟纳入蒙古帝国的版图。十六世纪末,努尔哈赤称帝,改国号为“大金”,哲里木盟基本上受“大金”控制。到清朝改往日部落为盟。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哲里木盟归伪满洲国统属。1946年在中共辽西省委工作团的帮助与组织下,成立了哲里木盟政府, 由辽北省管辖。1949年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划归吉林省管辖,1979年复归内蒙古自治区管辖,1999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哲里木盟,建立地级通辽市。
[编辑]旅游佳期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大部分地区无霜期为90至150天。年降雨量350-450毫米。风能丰富、风能有效时数(3-20米/秒)为5000至6000小时。年有效风功率密度为100至150瓦/平方米。[编辑]交通信息
哲里木盟交通通讯十分方便。铁路四通八达,通辽市成为“五条线”、“六个方向”进车的铁路枢纽。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内外贯通的公路运输网。民航运输发展迅速,通辽机场可起降中型客机,邮电通讯事业兴旺发达,6.7万门光缆程控,能直接进入国内及国际通讯网。-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