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磴口县位于盟境西南部,地处东经107o05′,北纬40o13′。南临黄河与鄂尔多斯市杭锦旗隔河相望,北靠阴山与乌拉特后旗相邻,东连河套平原与杭锦后旗接壤,西接乌兰布和沙漠。包兰铁路、包银公路通过境内,交通运输方便,是东西交通之孔道。县城距呼和浩特404公里,距宁夏回族自治区首府银川市240公里,在包头、乌海两个工业城市之间。
地形地貌
磴口县境内地形地貌复杂,西北部有高耸巍峨的狼山,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与河套平原衔接地,境内有沙漠,有平原也有山地。海拔最高2 064米(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山区)。全县经营的625万亩土地中,沙漠为426.9万亩,占总面积的68.3%,平原面积45.5万亩,占总面积的7.3%,山地145.3万亩,占总面积的23%。另有水面8万亩(包括黄河水面、湖泊水面)。沙地特征境内沙地沙丘形状复杂,流动沙丘有新月形沙丘链、垅岗形和陵状形。较大流沙群集中在西南部的黄河一线,其危害直逼黄河;中、北部多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沙丘高一般为5~10米,最高可达50米(流动沙山)。沙地自然植被多为旱生、超旱生植物,有沙蒿白茨植被群,梭梭沙冬青植被群等。山地特征山地呈南陡北缓之势,有大小不等的沟壑414条,并可纳入8大沟系。山体坡度最小为3度,最大为50度,平均为20~30度。岩石种类齐全,酸性、超酸性岩分布最广。山前洪积扇平均半径3~4公里,扇缘高程在1 050~1 070米之间,最高峰2 046米。山地植被多为草本,乔灌木稀疏,沿径流沟畔偶见山榆生长。平原特征河套平源是黄河冲积平原,磴口是套区源头。这里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易灌易排,加之气候适宜,自清初开发以来,是磴口粮油主产区。全县经营范围内,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坡降为1/5 000,海拔从东南的1 053米,降到山前为1 037米,相对高差16米。最低1 030米(哈腾套海苏木尔驼庙前风蚀洼地)。
气候
磴口县地处中纬度内陆,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受高空西风环流控制,天气系统多自西向东移动,盛行西南风,历年平均风速3.0米/秒,瞬间最大风速28米/秒。平均日照时数3 210小时,占全年可照时数的72%。全年平均相对湿度47%,历年平均降水143.9毫米,平均蒸发量2 327毫米,为降水的16.5倍。历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36天。平均年总辐射153.66千卡/厘米2,为全盟总辐射最高、无霜期最长的旗县之一。2002年,全年降水总量159.7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15.8毫米,比上年高41.6毫米。且降水集中在6~9月份。年平均气温9.4℃,比历年平均值高1.8℃,与上年持平。全年日照时数3 233.5小时,与历年平均值基本持平,比上年低143.5小时。全年平均风速2.7米/秒,比历年平均值低0.3米/秒,比2001年降低0.1米/秒。全年无霜期265天,比历年平均值长129天,比上年长11天。全年蒸发量2 505.3毫米,比历年平均值高178.3毫米。全年出现扬沙11天,沙尘暴3次,最大冻土层深58厘米。
水文
最主要的地表水是黄河。黄河从粮台乡南部二十里柳子流入县境,沿粮台乡、渡口乡两乡东部边缘,由渡口乡北部祥太东流出本县。大势流向由南向东北,境内全长52公里。河流面积5.1万亩,平均宽约760米,河水年平均流量在580~1 600立方米/秒之间,年流总量约310亿立方米。全县引黄灌溉,干渠分支渠共5条,总长为145.98公里,毛灌面积130.7万亩,干渠及大小支、斗、农、毛渠配套,形成密布如织的灌溉网络。
自然资源
磴口县历年平均风速3米/秒,可满足中、小型风力机工作,为风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引黄总干渠建水电站1处,现年发电量为600万度。域内东部为平原,中西部沙漠,北部山区。除山区外,域内绝大部分可引黄河灌溉,年引水总量1.8~2亿立方米以上,总灌溉面积68万亩。珍贵动植物:黄河鲤鱼,中药材甘草,总面积约20余万亩,年采掘量40~50万斤;还有苁蓉、锁阳名贵药材,黄河县境内水域面积20余万亩。
[编辑]历史文化
“磴口”名称源于旧磴口(今阿拉善盟阿左旗巴音木仁苏木驻地)。“磴”,石之阶。黄河流至磴口处为南北向,磴口在黄河西岸,由于该岸河槽基层坚硬,河水不易冲淘,而上层覆盖着松散的沙壤土,易冲淘,这样水涨水落,久而久之便留下一级级台阶。磴口又是黄河东西交通之重要渡口,故而得名。1926年以前,阿拉善王爷在此设磴口署(相当于区)。1926年冯玉祥将军五原誓师后,响应北伐,经过磴口时发现此处物产丰富,汉民居多,又属交通要道,先设立兵站,后上报国民政府批准建立磴口县,先后隶属宁夏、甘肃、内蒙古。解放后虽然新政府移驻三盛公,但依然沿用旧名,称磴口县人民政府。-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