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区概况
- 历史文化
- 旅游佳期
- 交通信息
- 住宿情况
- 餐饮美食
- 休闲娱乐
- 购物消费
[编辑]地区概况
巴林左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大兴安岭山脉向西南延伸处,西辽河支流乌尔吉伦河中上游地段,内蒙古高原向东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8°44′-119°48′,北纬43°-48°48′之间。东与阿鲁科尔沁旗为邻,西南两面与巴林右旗接壤,北与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交界。总面积6644平方公里,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林东镇位于旗境中部。全旗辖5个镇,3个苏木,15个乡,总人口35.56万人。巴林左旗是"富河文化"的发祥地,大约五千余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十世纪,契丹建立辽,在此建都--上京临湟府,一时成为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清顺治五年(1648年)建旗,隶属昭乌达盟。民国时期属热河特别区,解放后复属昭乌达盟,曾为昭乌达盟所在地,1983年撤盟改市制,改属赤峰市。
巴林左旗得天独厚的地域组合,构成了一个立体的资源宝库。旗内矿产资源具有种类多,分布广,品位高,易开采的特点。已发现的矿和矿化点有120多处,共26种。其中金属矿有铅、锌、铁、锰、锡、钼、金、银、铜,非金属矿有煤、水晶石、宝石、石灰石、花岗岩等,尤以铅锌储量最为丰富。位于白音诺尔镇境内的白音诺尔特大铅锌矿床,已探明的金属储量达250多万吨,是我国长江以北最大的铅锌金属矿床,占东北地区已探明总储量的25%。丰富的地下矿藏,为发展采矿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全旗现有宜农土地208万亩,主要作物有谷子、玉米、小麦、大豆、荞麦等,同时还盛产杂豆、马铃薯、蔬菜、笤帚苗等特色农作物,特色种植业已初具规模。草原面积473万亩,森林面积236万亩,森林覆盖率为24.36%。
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左旗逐步形成了以冶金、化工、机械、食品、建材、皮革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巴林左旗属半农半牧区,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正向舍饲,半舍饲的商品型牧业经济发展,其中驯鹿饲养业在全国县级单位中名列前茅,鹿茸主要销往日本和东南亚。
集锡国道、集通铁路以及纵横交错的旗乡级公路四通八达,林东镇也成为赤峰与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及霍林河矿区的交通枢纽。
巴林左旗文物古迹繁多,古文化遗址273处,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1997年发现的奇异冰川遗迹--冰臼群,属国内外罕见,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具有较高的考古价值,同时也是旅游佳地。
[编辑]历史文化
巴林系蒙古语译“要塞”,“哨所”、“军寨”之意。汉代为匈奴左地,唐代隶属松漠都督府。契丹建立政权后,选定当时"负山背海,天险足以为固"的现林东镇南郊建都,称上京临潢府,从公元918年到1125年辽亡的200多年历史上,这里是辽代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金灭辽后,先为临潢总管府,后并入北京路。元代先属应昌路,后归全宁路,隶属于中书省,是特薛禅后裔鲁王世袭领地。明初属全宁卫,后为兀良哈境,属朵颜卫。明代嘉靖年间元太祖十八世孙苏巴海始创巴林部。后金天聪八年(1634年)分封诸之蕃牧地时定旗地域为巴林左翼旗、巴林右翼二旗。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治所,定名为巴林左翼旗。
民国时期,属热河特别行政区,1924年建林东设治局,1932年建林东县,辖巴林左右二旗农区。1933年本旗沦陷,建伪巴林左翼旗公署。1945年8月,本旗解放。1948年6月建立人民政权——林东行政委员会,同巴林左旗政府并存,实行蒙汉分治。1947年,蒙汉政权合并,建巴林左翼旗人民政府。新中国建立后更名为巴林左旗,此名沿用至今。
[编辑]交通信息
集锡国道、集通铁路以及纵横交错的旗乡级公路四通八达,林东镇也成为赤峰与锡林郭勒盟、通辽市及霍林河矿区的交通枢纽。- 旅游景区
- 当地酒店
- 参团线路
- 当地特色